紫药水究竟是什么作用?为什么现在很少见了?
今天查房,我看见一个车祸伤的老年妇女,肿起来的脚上散在擦伤,而且涂满了紫色的药液,我仔细一看,应该是紫药水,我记得我上次见这个东西,应该是在我小学的时候,后来就一直没在见过,现在都过去20多年了,竟然又再次见到了,感觉熟悉又陌生,那么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?为啥后来见的越来越少了?咱们一块探讨一下。

“紫药水”是一个在中国民间广为人知的俗称,它指的是甲紫溶液。
以下是关于紫药水的详细说明:
1. 主要成分:甲紫(又名龙胆紫、甲基紫、结晶紫)。
2. 外观:深紫色、带有金属光泽的液体。
3. 作用:
杀菌消毒:甲紫是一种碱性阳离子染料,能与带负电荷的细菌蛋白结合,干扰其代谢过程,从而起到杀菌(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)和抑菌作用。
收敛作用:能使创面干燥结痂。
4. 过去的用途:

主要用于皮肤、黏膜的浅表创面(如小面积烫伤、烧伤)的消毒防腐。
也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(鹅口疮)、皮肤脓疱疮、湿疹继发感染等。
由于其颜色明显,涂抹后容易观察涂抹范围。
5. 现状与争议/淘汰原因:
潜在的致癌性:这是最主要的原因。动物实验表明甲紫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(可能增加患癌风险),长期或大面积使用存在安全隐患。虽然人体致癌性证据尚不充分,但基于预防原则,许多国家已限制或不再推荐使用。
影响伤口观察:深紫色会遮盖伤口,不利于观察创面的真实情况(如红肿、分泌物性质、是否化脓等)。
刺激性和致敏性:对黏膜和破损皮肤有一定刺激性,少数人可能过敏。
染色:颜色深,会污染衣物和皮肤,不易洗掉。
效果局限: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,抗菌谱较窄。
6. 替代品:
现在临床上已基本淘汰紫药水作为常规消毒剂。
更常用、更安全的替代品包括:

碘伏:广谱杀菌、刺激性小、不着色(棕色但易洗)、安全性高。是目前家庭和医疗中最常用的皮肤消毒剂。
*医用酒精(75%乙醇):用于完整皮肤的消毒,对破损皮肤刺激较大。
双氧水(3%过氧化氢溶液):主要用于清洁创面(产生气泡带走污物),杀菌力较弱。
生理盐水(0.9%氯化钠溶液):主要用于冲洗伤口,无刺激,无杀菌作用。
莫匹罗星软膏(百多邦)等外用抗生素软膏:用于小面积皮肤感染。
苯扎氯铵溶液/贴(如创可贴中的消毒成分):温和消毒。
总结:
紫药水(甲紫溶液)曾是家庭常备的消毒药水,但由于其潜在的致癌风险、影响伤口观察、染色严重等缺点,在现代医学中已被更安全有效的消毒剂(如碘伏)所取代,不再推荐用于伤口处理。
建议:如果您家中还有紫药水,不建议再用于处理伤口或皮肤黏膜消毒。处理小伤口时,优先选择碘伏。对于较深、较大或情况复杂的伤口,应及时就医。
原来如此,怪不得后来慢慢的就见不到了,我还得修复病人让她别再使用了才对,好了,拜了个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