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xy logo
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
搜索
登录

关于基因组数据库与蛋白质组数据库的排序大数据不匹配的思考

中医内科医师 · 最后编辑于 04-21 · 来自 Android · IP 黑龙江黑龙江
419 浏览

基因组数据库与蛋白质组数据库的排序大数据不匹配,做为证据,首先考虑的,就应该是基因与氨基酸的排序对应关系是否存在问题?也就是遗传密码表的正确性。

如果谨慎一些,并不直接作为质疑基因与氨基酸对应关系的证据,可能反映了以下生物学或技术层面的复杂性:


1. 基因与氨基酸对应关系的核心理论

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生成蛋白质的过程(中心法则)是生物学的基石,但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“一对一”线性对应。(但遗传密码表确实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。)以下因素可能导致数据不匹配:

(1)可变剪接(Alternative Splicing)

- 同一基因的RNA前体可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产生多种mRNA,进而翻译成不同蛋白质(异构体)。

- 示例:人类基因平均可产生3-4种剪接变体,但基因组数据库可能仅注释一种“典型”序列,而蛋白质组数据可能检测到实际表达的异构体。

(2)翻译后修饰(Post-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, PTMs)

- 蛋白质在翻译后可能经历磷酸化、糖基化等修饰,这些修饰不改变基因编码的原始氨基酸序列,但可能影响蛋白质功能或检测结果。

- 技术局限:质谱等蛋白质组学技术可能因修饰干扰导致序列覆盖不全,造成与基因组预测的“理论序列”偏差。

(3)基因注释错误

- 基因组数据库中的基因注释可能不准确,例如错误预测外显子-内含子边界、未识别非编码RNA或假基因。

- 示例:自动注释工具可能将一段非编码DNA误判为蛋白质编码区(ORF),导致理论翻译的氨基酸序列与真实蛋白质不符。

(4)物种或个体差异

- 不同物种、甚至个体间的基因型差异(如SNP、插入/缺失突变)可能导致同一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同。

- 数据来源问题:若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数据来自不同个体或细胞状态(如肿瘤样本),可能引入序列差异。


2. 技术性误差

(1)测序或检测误差

- 基因组测序错误(如二代测序的短读长限制)或蛋白质组学的质谱灵敏度不足,均可能导致数据偏差。

- 示例:基因组数据中的单碱基错误可能改变密码子,而低丰度蛋白质可能未被质谱检测到。

(2)数据库更新不同步

- 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数据库的更新频率、版本或注释标准可能不一致,导致匹配困难。

- 示例:基因组数据库已根据新研究修正了基因模型,但蛋白质组数据库仍使用旧版本数据。

3. 如何验证数据不匹配的原因?

(1)检查注释一致性

- 确认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数据来源是否匹配(同一物种、品系、组织类型)。

- 使用最新数据库版本,并核对基因ID、转录本编号等标识符。

(2)分析剪接变体和修饰

- 通过RNA-seq数据验证基因的实际剪接模式,或使用蛋白质组学工具(如PeptideShaker)检测翻译后修饰。

(3)实验验证

- Sanger测序验证基因组区域,或通过Western blot、Edman降解法确认蛋白质序列。


结论

需要思考的是:

(1)如果基因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在理论层面是明确的,但实际数据的不匹配往往源于技术局限或生物学复杂性,而非否定遗传密码表吗?

(2)如果再通过多组学整合分析(基因组+转录组+蛋白质组)和实验验证,仍然不能准确解释数据差异?

3)若排除了所有技术误差和已知生物学因素后仍存在矛盾,是否应该质疑基因与氨基酸的排序关系存在问题呢?是否可以质疑遗传密码表的正确性呢?

2 收藏3

全部讨论(0)

默认最新
avatar
2
分享帖子
share-weibo分享到微博
share-weibo分享到微信
认证
返回顶部